一部凌虐痛爽的杰作
利维坦按:本文含有大量《爆裂鼓手》的剧透,还未看过电影的,请酌情考虑是否继续阅读。
文/德伊扎克
英语里再没有哪两个字比“不错”更害人的了……而我永远不会为我怎样努力过而道歉。
——弗莱彻
我看电影总是有些后知后觉,一部四年前的《爆裂鼓手》(Whiplash)直到今天才打算真正意义上写点儿什么。这电影我看了应该不下10遍,现在想来,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好电影实在泛善可陈,另一方面或许也因为,这部影片中的某些镜头和对话总是在时隔这么久之后仍在以某种奇怪的方式影响着我,每次当我重看这部影片,或快进,或按下倒放——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获得那份皮肤高潮和扭曲的狂喜。
电影《爆裂鼓手》的英文Whiplash,本身就有“鞭打、(鞭抽似的)猛动”之意,足以见得导演达米恩·查泽雷(Damien Chazelle)的深刻用意。当然,本片并非一部BDSM影片,不过,如果你非要从虐恋和脑内啡成瘾的关联来看这部影片,也丝毫不奇怪,毕竟从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也是完全说得通的。
大一学生安德鲁·内曼最大梦想就是成为顶级爵士鼓手。
19岁的安德鲁·内曼【迈尔斯·特勒(Miles Teller) 饰】是一名谢尔弗音乐学院的大一学生,相貌平平,也没什么朋友,自幼唯一的爱好就是爵士鼓。进入了顶级专业院校后,安德鲁更加坚定了打算做一名优秀爵士乐鼓手的愿望。一天晚上,安德鲁正在排练室内独自一人练习打鼓,被音乐教师弗莱彻【J·K·西蒙斯(J.K. Simmons)饰】听到,弗莱彻觉得这孩子有些音乐天赋,况且弗莱彻一直在招募乐队乐手,于是让安德鲁试着演奏一下,但当做提速练习double-time swing时,很显然安德鲁并未达到弗莱彻的理想速度,弗莱彻摔门而去。
虽然如此,一个大一学生能够获得弗莱彻的关注,对于安德鲁来说那绝对是莫大的荣誉了,想必安德鲁对弗莱彻的大名早有耳闻,如能够得到大师指点,安德鲁的顶级爵士鼓手之梦就不难实现了。
一天,安德鲁正在和乐队排练(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只是这个乐队鼓手的替补,平时主要任务就是替核心鼓手翻乐谱),弗莱彻突然闯进来,来为他的乐队挑选乐手。本没抱什么希望的安德鲁,居然被弗莱彻选中了!并告诉他,第二天早上六点有乐队排练,不要迟到。
弗莱彻在一群菜鸟中挑中了安德鲁。
欣喜若狂的安德鲁第二天早早赶到排练室却空无一人,他以为是走错了房间,但实际上乐队排练九点开始,干等了几个小时后,乐队乐手陆续才来,临近九点整,随着一位乐手提醒所有人,“把逼都夹紧了!”整个房间气氛都变凝固了。
弗莱彻准时进入排练室。排练的第一首曲目就是影片的主题曲Whiplash,这也是Whiplash的另外一层意思。爵士鼓中,有一种击打方式叫“莫勒法”【Moeller method,又称为莫勒技法(Moeller technique),俗称鞭子技法】,由鼓手桑福德·A·莫勒(Sanford A. Moeller)在1925年《敲鼓的艺术》(The Art of Drumming)一书中命名,这种击打技巧参照了军鼓的演奏方式,可以简单理解为对密集鼓点的速度追求,其中有个特定动作就是whipping motion。有人将莫勒法比作中国的太极,需要擅用腕部的巧劲,借助鼓面对于鼓槌的回弹来控制节奏,手腕需要特别放松,而非一味的蛮力。
“莫勒法”示意分解图。
影片中,弗莱彻上手练习的就是高速版的Whiplash,这对于新手来说难度非常高,搞的安德鲁也有些眼花缭乱。排练中,弗莱彻凭借自己敏锐的耳朵发觉乐队中有乐手跑调了,经过挨个器乐部排查,很快,弗莱彻就找到了那位名叫梅茨的的长号手,问他是否知道自己吹跑调了,乐手支支吾吾地承认了。于是,弗莱彻毫不留情地咆哮怒骂,让这位立马擦鼻涕滚蛋。殊不知,待乐手离席出门,弗莱彻才对另外一个长号手说:其实是你吹跑调了,而不是梅茨,但他连自己跑调没跑调都不知道,这就更糟了。
排练间歇,安德鲁被弗莱彻叫到走廊,在得知安德鲁双亲离异、且并非音乐世家出身后,弗莱彻建议他多听听经典大师的曲目,比如查理·帕克(Charles Parker,美国著名黑人爵士乐手,中音萨克斯演奏家),并说:
你要知道,查理·帕克之所以成为“大鸟”(Yardbird,帕克的外号),是因为乔·琼斯(Jo Jones,著名爵士乐鼓手)拿着铜镲朝他脑袋上砸,你懂我的意思吧?
(此处应为误传,乔·琼斯扔镲片是冲着查理·帕克的脚下去的,并非头部。而且,当时琼斯扔镲主要是调侃和嘲讽的意味,并非弗莱彻认为的是施虐式的暴力。详见《纽约客》:www.newyorker.com/culture/richard-brody/whiplash-getting-jazz-right-movies)
弗莱彻这里无非在暗示安德鲁,想要成为顶级鼓手,需要的是暴力性鞭策,硬逼出乐手的极限,玩温情脉脉那一套永远也出不了大师。安德鲁微笑着表示认同。很快,安德鲁便彻底领教了弗莱彻这番话的用意。在接下来的排练中,安德鲁替换核心鼓手坦纳上场,演奏中,弗莱彻当众夸奖:“瞧,巴迪·瑞奇(Buddy Rich,著名爵士乐鼓手)回来了!”
不过,随后的演奏总有一个鼓点没敲对,不是抢拍就是拖拍,弗莱彻的怒火终于爆发了,抄起一把椅子直接朝安德鲁抡了过去。
好在安德鲁躲得快,但紧接着是几个大嘴巴子,在弗莱彻的怒声逼问下,安德鲁最后承认,是自己抢拍了。年少内向的安德鲁面对这种凌厉暴虐的施教方式,忍不住流出了眼泪,这下可好,弗莱彻施展出了除肉体伤害之外的精神/言语辱没大法:
总之,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最龌龊下作肮脏的词语,弗莱彻全用上了(影片中的所有骂人词语,有心者绝对可以汇编成一部脏话辞典,我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有些失魂落魄的安德鲁回到寝室,定了定神之后,仔细回味了一下老师的话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决定重新拾起鼓槌刻苦练习。正应了电影《霸王别姬》中的那句,“若想人前显贵,您必得人后受罪”,安德鲁头悬梁,锥刺股,本来就没什么朋友的他,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强化训练中。
安德鲁寝室墙上张贴着爵士鼓大师巴迪·瑞奇的名言:“If you don’t have ability, you wind up playing in a rock band.”(如果你没什么本事,就只能玩摇滚了)骨子里透着对玩摇滚乐的不屑。
值得一提的是,弗莱彻好几次拿爵士鼓大师巴迪·瑞奇来说事,也多少是拿后者当效仿的偶像了。现实中的巴迪·瑞奇也是出了名的暴脾气,与这位大师合作过的乐手几乎没有一个没被他骂过的,特别是在乐队排练的时候,巴迪·瑞奇能连续骂上十几分钟不用喘气的,持续攻击力可谓十分彪悍。以至于由于骂人骂得太多太多,乐队成员里的很多人都录下了磁带为证。据爵士乐歌手梅尔文·霍华德·托米(Melvin Howard Tormé)回忆说,在巴迪死前的一天他们曾经见面聊天,巴迪对老朋友托米最后的请求就是再放一遍他骂人的磁带,这让他很开心。
乔·琼斯(1911-1985)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150pitoqq&width=500&height=375&auto=0
乔·琼斯爵士鼓独奏
顺便说一句,上文中提及的向查理·帕克扔镲的乔·琼斯,可是爵士鼓历史上响当当的一位,hi-hat高手和swing风格的集大成者。曾对巴迪·瑞奇、肯尼·克拉克(Kenny Clarke,爵士鼓手)、罗伊·海恩斯(Roy Haynes,爵士鼓手)、路易·贝森(Louie Bellson,爵士鼓手)等人产生过十分重要影响,而且……也是远近闻名的暴脾气。可谓师徒传承的SM关系源远流长。
为了追求速度,安德鲁没日没夜刻苦练习。
进入癫狂状态的安德鲁,为练习打鼓伤痕累累。但以安德鲁握鼓槌的姿势来看,左手是持横槌,似乎虎口出血的应该是左手?
回到影片。本已再次沦为替补鼓手的安德鲁在一次演奏比赛上又看到了机会:核心鼓手在演奏间隙让安德鲁拿一下乐谱,结果鬼使神差,乐谱一转眼不见了,这让核心鼓手彻底慌了手脚:由于没有背下乐谱,坦纳接下来的演奏眼看要抓瞎。施虐狂人弗莱彻发愁之际,安德鲁挺身而出,说自己已经完全背下了Whiplash的乐谱。弗莱彻只能押注在了这个年轻人身上。
比赛结果不负众望,弗莱彻带领的谢尔弗音乐学院队获得第一名。这也使得安德鲁再次临时赢回核心鼓手的地位。孰料好景不长,弗莱彻又招募来了一个新鼓手康纳利,用意显然是让安德鲁产生危机感,一轮double-time swing后,弗莱彻摇头对安德鲁说:“不,这不是我要的节奏。”而轮到康纳利上场,明显不如安德鲁的鼓技,弗莱彻却武断地选定了康纳利替换掉安德鲁。安德鲁气愤不过,找弗莱彻理论,弗莱彻咆哮道:“想要他妈的赢回核心鼓手,得靠你的本事!”
对速度的一味追求使得安德鲁陷入疯狂,而伟大鼓手之所以伟大,并不仅仅是拼速度。
这一幕,在我看来绝对是弗莱彻有意安排的——每一次竞争失败后,安德鲁都有选择退出的机会和自由,但安德鲁的好胜心太强,同时又极度希望得到弗莱彻对他的首肯,为了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安德鲁觉得所遭受的一切肉体乃至精神上的虐待都是值得的。注意,这是安德鲁自己做出的选择,没有人逼迫他。弗莱彻恰恰看到这安德鲁身上的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特质,于是便有意安排了新鼓手,以便进一步逼迫安德鲁疯狂地突破自我的体能和意志极限。这一招儿,对安德鲁明显奏效了。
影片至此,节奏放缓,出现了难得的安德鲁家庭聚会的场面。当他在席间提到偶像查理·帕克的时候,安德鲁的父亲认为这位爵士音乐家年仅34岁就死于吸毒和酗酒可不是什么好的人生结果,安德鲁反驳道:
在安德鲁看来,没达到某个专业领域顶级的人生都是无聊的人生,都是不值得过的,这或许也是他少有朋友的原因。庸众本来就是大多数,能在某个领域做到“还不错”,对于很多人而言就已经相当知足了。但安德鲁不是。为挣得第一,他甚至和女朋友提出了分手,以便把原本更多陪女友的时间用来强化训练打鼓。
在一次排练开始前,弗莱彻神色黯然,他掏出一盘CD,让大家静心聆听。原来,这是弗莱彻之前教出来的一名学生,名叫肖恩·凯西,作为小号手,这名学生在校期间给了自己非常大的精神压力,试图成为最顶尖的乐手,很多老师劝他别跟自己较劲,还是离开谢尔弗音乐学院为好,只有弗莱彻看到了这个年轻人身上埋藏的巨大潜质,于是将其招进了自己的乐队,经过非人般的地狱训练,肖恩·凯西最终进入了古典音乐的圣地——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并成为首席小号手。
说到这里,弗莱彻话锋一转,说他刚刚得知肖恩·凯西昨天死于车祸,惋惜哀痛之情溢于言表,并当着所有人的面流下了眼泪(这也是影片中弗莱彻唯一的一次流泪)。
这一幕无疑又再次激励了频临崩溃边缘的安德鲁,在接下来的三位鼓手核心位置的争夺战中,因为鼓点节奏的问题,弗莱彻对三位鼓手展开了轮番碾压。
注意这里的400拍,一般情况下的Swing tempo是在80-200BPM(beats per minute,每分钟多少拍),有些Bop爵士乐会达到300BPM,可见弗莱彻曲目难度之高。
几乎熬战通宵之后,最终筋疲力竭的安德鲁再一次赢得核心鼓手的位置。
第二天参加比赛途中,安德鲁所乘坐的大巴中途意外爆胎,时间紧迫,安德鲁只得租车前往演奏场地,但悲催的是,慌乱之中他又将鼓槌落在了租车站。等赶到演出场地,弗莱彻对安德鲁宣布,本次演出核心鼓手是康纳利……好吧,接下来安德鲁又开车回去找鼓槌,乃至归途中遭遇车祸这些都不重要了,在我看来无非是给倒霉催的安德鲁本已不幸的遭遇再添加浓重惨烈的一笔。安德鲁疯了一般一瘸一拐地赶到演出场地,非要证明自己就是本场的核心鼓手,其结果可想而知,因为受伤,鼓槌演奏中掉落地上——彻底玩砸了。
这在一个乐手演奏生涯上往往意味着彻底的终结。彻底崩溃的安德鲁将一腔怒火全部倾泻到了弗莱彻身上,他扑上去将弗莱彻按倒在地上,咆哮着“我他妈的要弄死你”,但最终被乐队成员制止。万念俱灭的安德鲁含泪离开了赛场,并将他曾视为终生挚爱和追求的爵士鼓封存了起来,他想要忘掉这一切。
也由于这次演出,谢尔弗校方想以此为契机,彻底调查身为老师的弗莱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取的过激教学方式。通过这次谈话,安德鲁才真正了解到之前所谓弗莱彻得意门生肖恩·凯西的死因并非是车祸,而是在公寓上吊自杀的,死前他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而根据凯西母亲的说法,她的孩子是成为弗莱彻学生之后才抑郁了。校方保证,由于不会有公开的听证会,所以弗莱彻不会知道是哪个学生指控他的。
弗莱彻的暴虐教学当然是极其不正常的,但肖恩·凯西的死是否和弗莱彻的教学方式存在必然的关联?影片中弗莱彻曾回忆说,肖恩·凯西当年在学校,就因为音阶不准而不断陷入深深的自责——这是否也侧面说明,在接受弗莱彻魔鬼训练前,肖恩·凯西本身就是一个和自己死磕到底的人物性格呢?
但无论怎么说,弗莱彻在肖恩·凯西的死因问题上撒了谎。但他可能的确是无意的,因为很可能在弗莱彻看来,肖恩·凯西的死和他没有必然而绝对的关系(相关,但并非因果)。我也相信那一刻他流出的泪水也是发自内心的,即便,那滴眼泪其实是为他自己流的。弗莱彻之所以撒谎,无非也是出于逼出乐手极限潜能的考量。
怀着对弗莱彻满满的怨恨(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怨恨),最终安德鲁承认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粗暴的教学行为,弗莱彻因此丢掉了音乐学院的教职。
但无独有偶,已放弃成为顶级爵士鼓乐手的安德鲁在一个酒吧偶遇已离职的弗莱彻,在二人闲聊过程中,弗莱彻对安德鲁说,当年在谢尔弗音乐学院树敌不少,但那些人压根儿不知道他究竟在学校里在干什么:“我就是要逼出(那些学生)的潜能。”当然,弗莱彻又是以查理·帕克为例来说的:
弗莱彻在这里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了,所谓“还好”、“不错”这些措辞不过只是那些怂蛋自我安慰的说法,若想要成为世界一流的爵士乐鼓手,你必须要突破自己的临界点,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或许在弗莱彻眼里,年少气盛的安德鲁正是下一个“大鸟”,但如果不把他逼到一个极限,凭其个人恐怕难以臻于化境。
于是,二人酒吧聊天散了之后,弗莱彻看似随意地说起他正在组织一支乐队为JVC爵士音乐节做开场演出,正好还缺一个令他满意的鼓手,问安德鲁是否有意加入。还未走出师徒关系阴影的安德鲁犹豫不决,但也没有完全拒绝。弗莱彻紧接着说,这次的曲目还是Caravan、Whiplash,他需要一个吃透乐谱的鼓手。安德鲁又一次心动了。为证明自己的实力,他决定参加这次比赛。
演出马上开始之际,弗莱彻忽然来到安德鲁面前说:“你当我是傻子吗?我知道那个人是你!”意指他知道是谁告发的。随即,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说好的曲目Caravan被弗莱彻换成了蒂姆·西蒙尼的《Upswingin》,安德鲁完全没有这首曲子的乐谱!
没有了乐谱,安德鲁抓瞎:这也意味着他的演奏生涯玩完了。
有人认为这是老师对安德鲁的恶意报复,其意图就是要让导致他丢掉饭碗的安德鲁鼓手生涯就此终结。但如果你仔细结合前面师徒二人的对谈,会发现一些异样的东西。比如,弗莱彻曾反复对安德鲁说“放松、放松”,“别担心曲子”,在酒吧,弗莱彻也说过“下一个查理·帕克永远不会气馁”,纵观全片,安德鲁急于求成double-time swing,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你从影片中飙血的练习中不难看出,安德鲁拼劲蛮力、全身紧绷地追求极速是完全无用的,他始终都没有真正领会弗莱彻所说的“放松”,演奏的复合节奏才是爵士鼓的精髓所在。另外,我个人觉得弗莱彻上来安排Upswingin是这么考虑的:如果安德鲁还是无法做到“放松”,还不如就此终结他的鼓手生涯去从事别的工作,因为老师无法从安德鲁身上看到质的突破。这在弗莱彻的逻辑上也是自洽的。
弗莱彻本以为黯然离场的安德鲁不会再回来了,结果出人意料的是,安德鲁和父亲一个拥抱之后,忽然明白了点儿什么,返身折回舞台,从影片中弗莱彻错愕的表情不难看出,这绝对是弗莱彻没有想到的。这一次,主导权完全掌握在了安德鲁的手里,他要整个乐队听从他的指示来演奏Caravan。
一句fuck you,实际上也表明了安德鲁对导师弗莱彻的彻底摆脱。
也就是在这一刻,安德鲁终于拥有了自我的主体,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酣畅淋漓地完美演绎了double-time swing——安德鲁放下的负担,不仅仅是他心目中的林肯中心,还有导师弗莱彻对他精神的长期碾压。这也迎来了全片的最高潮。弗莱彻终于看到了那个仿佛可以成为下一个查理·帕克的年轻人。
影片到上面的镜头结束。
《爆裂鼓手》的部分内容改编自导演达米恩·查泽雷高中时的真实经历,他也曾是位鼓手,而且据导演自己说,当年为练习打鼓曾练到腿上都是血,所以影片中满场飙血的镜头估计也多少投射了导演对那段痛苦经历的回忆。
有不少人觉得,这部片子误导了很多学音乐的孩子以及家长,认为靠这种极度变态的逼迫和碾压可以成就一位奇才。可惜,天赋异禀的伟大艺术家实在是少之又少,弗莱彻在酒吧哀叹爵士乐衰败,是因为再也出不了下一个查理·帕克了——但什么人可以成为查理·帕克,或者巴迪·瑞奇,弗莱彻也无法决定,所以他才会对安德鲁说,我从来还没有过我自己的查理·帕克,但我努力了,是真他妈的努力了,在这一点上,我已经比大多数人走得远多了。
也有人认为这部电影完全曲解了爵士乐,尤其是弗莱彻的那套有关查理·帕克的说辞。弗莱彻的这套理论似乎忽略了艺术中的主体自我——自我满足亦是艺术进步的大敌。无论是肖恩·凯西还是安德鲁·内曼,他们身上那种自我较劲的成分一直存在,如果没有这种高度自觉的性格,恐怕弗莱彻再怎么逼迫也无济于事(比如片中的鼓手坦纳,最后放弃了爵士鼓,选择了学医,当然也可能是实在受不了老师的虐待)。外在的被动逼迫和内在的死磕到底是两个向度的强力,而往往很多真正优秀的艺术家技艺进步的动力都来自于其内心的永不满足。
不管怎么说,《爆裂鼓手》试图处理一个少有人触及的音乐电影主题,在扭曲的师生关系中诞生的下一个查理·帕克或巴迪·瑞奇,他所付出的所有代价是否值得?“被世人记住”对于安德鲁有多么的重要?所谓功成名就,说到底还是功利的驱动。或许,还是弗莱彻说的那句话对,起码,我真的努力过了。
文末奉上巴迪·瑞奇的一段爵士鼓演奏,各位也可领略一下当年这位大师的风采:
往期文章: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微信号 liweitan2018
一家过去时的书店
长按上图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店